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进行时 | 红军遗迹今犹在,只留英气满乾坤——重走长征路“贵州站”

华理商之潮 华理商之潮 2020-08-19

提示关注"华理商之潮"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7月23日,“三带一”小分队离开云南,来到了贵州省。在这里,我们开启了为期两天的“重走长征路之贵州行”,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贵州之旅的第一站,小分队来到了遵义会议旧址。这里,是中国的伟大转折,这里孕育的是永恒精神


历史回顾

84年前,长征途中,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转折由此出现。这座小城因此被注入全新的精神内涵,并将被岁月永远铭记。

跨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依稀看见了1935年共产党人屹立的身影,看见了那场在历史书上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站在今天,遵义会议旧址依旧矗立在遵义市最繁华的地区,静静却铿锵地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小剪影

步入旧址,眼前的场景似乎赋予了历史书上单调的文字崭新的含义。用一位受访的长者的话来说,“震撼”

但当我们穿过一楼层层的旧居,通往二楼的道路却被一块抢眼的告示拦住了去路,上书:“因二楼年久失修,目前已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这样的情况在这些历史展馆里不是少数。尽管通过翻新、修缮等方式,展馆可以尽其所能地使游客感受到历史的样貌,但正如一位带着年幼的儿子前来参观旧址的妈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翻新之后的建筑总是少了些历史的韵味。

而这也正是我们想通过引入VR技术解决的目前红色教育场馆所面对的痛点之一。用科技的手段找回历史的韵味,用新型的技术唤醒尘封的往事,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红”是视觉上强烈的对比色。84年前,的确,“青青”被鲜血染成“赤红”赤水河内流淌的是战士们的鲜血

这里是青杠坡,一个看似如诗如画的地名。

听乡亲说,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这里曾经成为“红”杠坡

跨过蜿蜒曲折的山路,从遵义市区到习水县,青杠坡是到土城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葫芦口地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八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全部集中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隘口。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鏖战,是血战青杠坡,是血染赤水河……


今日,我们再走长征路。沿着新修的高架,桥下是流淌的赤水河,跨越的是陡峭的山脊。立于此,不由怀想,今日四通八达的“脊梁”,座座高架上,车辆疾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战士们用鲜血筑成的脊梁,筑成的今日幸福生活。


驻足于青杠坡旧址,沿台阶向上望去。远望,高耸的纪念碑屹立于万山丛中,正午的阳光洒落,纪念碑上的党徽格外惹眼。拾级而上,团队成员们被一捧白色的花篮抓住眼球。“青杠坡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白底黑字,共十一字。




“多少年来,人们永远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英雄的风骨无论时代更迭,永远熠熠生辉”

是啊,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纪念碑最高处的平台上,环绕四周当年的战场,是延绵起伏的山岭,是狭窄幽长的山岭,是战士们的风骨,当年红军就在此奋勇扑杀。


沿台阶右望,不远处的山头上,“红军医院纪念馆”高高地伫立着。近前,永安寺的门前,三面旗帜迎风飘扬。正中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旁的佛教旗帜与维和部队的旗帜紧紧簇拥。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血战青杠坡,永安古寺的僧徒同仇敌忾,与红军医护人员一起担当起了救护红军的伟大责任,为浴血鏖战的红军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为挽救在战场负伤的战士生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有幸与永安古寺的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她告诉我们关于张震的故事。

小故事

“时任团参谋的张震在青冈坡战斗中腿被炮弹片划伤,被送入寺中的红军战地医院治疗,由于腿部受伤,行动不便,在部队转移时,考虑是留下养伤还是随部队行动呢?此时,庙里的主持和尚对20岁出头的张震说,你要是能追上你的部队,你此生福寿都不可限量。听得此说,伤未痊愈的张震毅然踏上追寻部队道路……”

后来,他果然战功卓著。他最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之职。


走出永安古寺,历史的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红军医院”。气势恢弘的仿真场景、油画、多媒体、写意雕像、实物陈列等先进的声、光、电等展陈手段,全面展示了红军卫勤工作的发展与卫勤工作者的精神,再现了卫勤工作者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卓越贡献,诠释了卫勤工作对于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军民溶于水的深情,这是一段红色记忆的典藏。


时隔多年,回望那段历史,回望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描述的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场景。在结束了红军医院纪念馆的行程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建筑面积达620平方米,内藏红军文物300余件,分别从红军四次渡过赤水的经历讲起,为游客展现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

老红军何木林

何木林在长征途中因伤留在赤水,为保护当地民众装聋作哑十四载,在被重新确认红军身份后,也坚持不要国家发放的高达每月198元的抚恤金,仅仅拿着每月10元的工资,还为乡亲们施以援手。“贵州人民也传承了何老的老红军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四渡赤水纪念馆早在2005年筹建新馆时就已经将当时创新的声、光、电技术考虑在内,为游客声临其境地展现了当年四渡赤水的情形。同时,纪念馆也在展示方式上推陈出新,引入了游戏、电子留言板等多种方式。

“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增强交互性,解决了传统图文展示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的问题。”刘馆长这样告诉我们。

基于此,我们向其介绍了我们的项目,即通过VR技术对展馆内容进行再现,使游客可以通过佩戴VR一体机就仿佛置身于展馆之中。刘馆长对项目的意义与目的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但他也坦言,虽然纪念馆也曾考虑过将VR技术引入展出,但随之而来的维修保养问题也十分棘手。“对于纪念馆而言,我们不仅需要考察科技的‘新’,还要考虑它的生命力,它是不是真的可以持续地使用下去。总而言之,实用性和成本都是你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将虚拟现实引入纪念馆建设,将现代科技融入红色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


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精神,

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崇高革命信念;

是“历经千难万险,仍能英勇顽强与敌血战到底”的战斗品格;

是“任其忍饥挨饿,也丝毫不侵犯群众半点利益”的严明纪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

今日,我们重走长征路,

缅怀历史的同时,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人在继续,

长征精神接续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不能忘却的记忆,愿每一个人都可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由贵州“三带一”小分队所展示出的360°全景纪念馆预告版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

【一图读懂】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安全指导

【实践进行时】探秘阿拉丁小镇,走入乡村振兴的一千零一夜

【实践进行时】跨越两千余公里的“红色志愿”赴约

【实践进行时】探索自然农法的秘密,品味生态风光

【实践进行时】伊始是星火 终究可燎原—“重走长征路”于都站

【实践进行时】华理观察家·一颗芦笋的光荣与梦想

·END·

华理商之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